高雄隱睪症手術

根據小兒泌尿科統計,「隱睪症」(Cryptorchidism)是男嬰最常見的泌尿生殖系統異常之一,約有3~5%的足月新生男嬰、30%早產兒會發生睪丸未下降至陰囊的情形。若未及早發現與治療,將可能影響未來的生育能力,甚至增加睪丸癌風險。

什麼是隱睪症?

隱睪症是指一側或雙側睪丸未正常下降至陰囊內,可能停留在腹腔、鼠蹊管或其他異常位置。正常情況下,胎兒在母體內睪丸會隨著發育自然下降,但若未完全下降,便稱為隱睪。

常見症狀與診斷方式

一側或雙側陰囊內摸不到睪丸

陰囊發育不對稱、較小或扁平

嬰兒期由小兒科或泌尿科醫師觸診判斷

必要時可搭配超音波、MRI等影像檢查確認位置

隱睪若不處理可能造成

不孕風險提高:睪丸若長期處在體溫較高的腹腔,容易損傷精子製造功能。

睪丸癌風險上升:根據研究,隱睪患者罹患睪丸癌的機率約為正常男性的4~10倍。

陰囊外傷風險:異位睪丸容易受外力撞擊而產生疼痛或損傷。

扭轉、疝氣等併發症:部分隱睪可能與腹股溝疝氣同時存在,增加扭轉風險。

治療時機與方式

  醫界普遍建議6個月至1歲之間進行手術治療,可提升睪丸功能保存率。治療方式主要包括:

睪丸固定術(Orchiopexy):將睪丸手術移至陰囊並固定。

腹腔鏡手術:適用於睪丸位置較深或需定位者。

賀爾蒙療法:部分早期階段可輔助睪丸自然下降,但效果有限,通常仍需搭配手術。

Q&A 快問快答|隱睪家長最常問

Q:我的孩子摸不到睪丸,是不是就是隱睪?
A:不一定。有些是「可移動睪丸」(Retractile Testis),會因肌肉反射收縮而暫時上移,醫師可協助分辨是否為真隱睪。

Q:隱睪會自己好嗎?要觀察多久?
A:有少部分在出生後3個月內會自然下降,但超過6個月尚未下降,建議安排評估治療。

Q:成年後才發現隱睪怎麼辦?
A:成年隱睪仍可進行手術移位或摘除,視睪丸功能與風險而定,需由泌尿科醫師判斷。

提醒家長:定期兒童健康檢查不可少,一旦發現異常,及早就醫才能降低後續風險。